
中新網黑龍江新聞3月25日電(李華虹 曹玥)術前備血是保證外科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一環,但你有聽說過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可以自己給自己“輸血”嗎?日前,哈醫大二院普外科主任崔云甫教授帶領團隊應用經肝臟動脈灌注驅血技術,在少失血、不輸血的情況下,完成了直徑20厘米的巨大肝臟血管瘤切除手術,加速了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緩解了臨床血液資源稀缺的難題。

普外科主任崔云甫教授(右)和膽胰外科蘇志雷副教授(左2)應用經肝臟動脈灌注驅血技術完成巨大肝腫瘤切除
今年41歲的張女士(化姓)在半年前的體檢中發現了肝臟右部有一個血管瘤,但由于疫情,加上腫瘤是良性的,身體沒有任何不適,所以她選擇擇期手術。一周前,張女士總是感覺腹脹,她才想起來到醫院復查。檢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半年的時間里血管瘤已經長到了直徑20厘米,右半肝幾乎全部被腫瘤占據,壓迫到了周圍器官,需要立即手術。

張女士的術前CT片子
“近期由于疫情期間血站‘血荒’,所以手術備血成了一大難題。結合這種情況,目前哈醫大二院膽胰外科開展了經肝臟動脈灌注驅血技術,實現術中自體輸血,不需要外部輸血,而且加速康復、減少并發癥!逼胀饪埔徊》(膽胰外科)蘇志雷副教授強調,此項技術與傳統的自體輸血有所不同,它是直接在肝臟動脈上進行置管,利用生理鹽水將需要切除的肝臟以及腫瘤中的沒有被污染的“好血”,通過動脈灌注的方式“置換”出來,直接重新回到體循環當中,從而實現自體輸血。因為整個過程不需要將血液引入回收裝置,是直接自己給自己“輸血”,所以縮短了手術時間,加速了患者康復。

進行肝右動脈置管,實現驅血技術
由于不需要等待備血的過程,所以張女士入院第二天便進行了手術。崔云甫教授和蘇志雷副教授通力合作,在切肝前實施經肝臟動脈灌注驅血技術,在供血充足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直徑20厘米的巨大肝臟血管瘤切除手術,術中沒有進行外部輸血,出血量小于100毫升。術后患者恢復快,無任何不良反應。
崔云甫教授介紹,此技術適用于肝部巨大良性腫瘤的患者。疫情期間由于血荒,科室已成功完成了多例不輸血的普外科四級手術,包括肝癌半肝切除手術、肝門部膽管癌半肝加尾狀葉根治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根治切除手術,均收到了良好效果,縮短了患者等待手術的時間,加速康復、減少并發癥,有效緩解了臨床血資源短缺的現狀,此項技術將成為未來肝臟外科手術的趨勢。

成功切除直徑20厘米的肝血管瘤
他提醒,肝血管瘤是臨床上最多見的肝臟良性腫瘤,約占全部良性腫瘤的70%,其發病率約0.7%~1.5%,其發生原因仍未明確,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尤其是30~50歲的女性,男女比例約1:5。腫瘤的生長位置隨機分布于肝臟,且多數生長極其緩慢,前期大部分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癥狀,大多表現在瘤體過大壓迫周圍臟器,引起腹脹等不適,主要表現在右上腹的脹、痛。所以患者需盡早檢查診斷盡早治療,以免瘤體過大,影響其他臟器,增加治療難度。(完)